“無牙象”越來越多?研究稱盜獵改變非洲象進化方向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數十年盜獵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非洲象進化方向,天生沒有象牙的雌象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進化的影響之大,甚至能夠“改變動物身體構造”。
不同于只有雄象長象牙的亞洲象,非洲象雌、雄均可以長象牙,不過雌象象牙較小。非洲國家莫桑比克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內戰期間,在如今戈龍戈薩國家公園范圍內生活的非洲象慘遭屠戮,大約90%被獵殺,沒有象牙的大象僥幸逃過一劫。普林斯頓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沙恩·坎貝爾-斯塔頓和同事們經由早年調查和影像資料估計,內戰爆發前,當地約18%的雌象天生無牙;30年后,這一比例上升至50%,且這些雌象的后代中三分之二為雌性。
為查明其中原因,研究人員采集7頭有牙雌象和11頭無牙雌象的血液,分析其脫氧核糖核酸,重點研究X染色體,最終鎖定X染色體上兩個基因。其中一個基因變異后,可以導致哺乳動物牙齒易斷,相當于象牙的一對上切牙缺失;另一個基因的變異會導致牙根畸形和牙齒脫落。對人類而言,這兩個基因變異屬于顯性遺傳,且對男性而言堪稱致命。對大象而言,這些變異能夠保護雌性因無牙而免遭獵殺,但母體孕育的雄性后代可能因發育不良而夭折。
研究論文本月21日刊載于學術期刊《科學》。
對大象而言,象牙具有多重作用,比如擊退敵人、挖地以取水以及剝樹皮覓食。按照美聯社說法,科學家眼下關注無牙象數量增加對大象物種及草原環境的影響。對大象糞便樣本的初步分析顯示,生活在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內的大象飲食發生變化。研究論文作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普林格爾說,無牙象大多食草,而長牙的大象更喜歡豆類和堅硬的木本植物。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塞繆爾·瓦塞爾說,通常人們認為自然選擇是個漫長過程,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時間,但非洲象在短短數十年間就“戲劇性地選擇不長牙”,這個事實是“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
用專家們的話說,人類能夠加速物種進化進程。(王鑫方)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