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海邊撿垃圾:會碰到很神奇的東西,哀嘆怎么都撿不完
很多海洋污染往往找不到污染源,或者污染源非常分散,比如,渤海灣的農藥不超標、排污口不超標,誰都沒有錯,但加總起來,問題出來了,環境被污染了,“結果就是治理起來比柯南探案還要難?!?/blockquote>
“敵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只需要一陣風的時間,便占領整片海灘。漁網、泡沫板、礦泉水瓶……各種各樣的海洋垃圾躺在海灘,或者藏在蘆葦蕩,卡在石頭縫里。在這些地方,甚至有人撿到過完整的雙人席夢思床墊和一臺冰箱——這沒什么稀奇的,海里什么都有。
從海洋中卷上岸或者被丟棄在岸邊的垃圾,沿海岸線鋪展。在參與凈灘的環保者面前,它們是如汪洋大海般的敵人,“海邊的垃圾很神奇,怎么都撿不完?!?/p>
撿垃圾的志愿者曾做過一個活動,收集有意思的垃圾,放進行李箱,固定好,拿出去展示。他們稱這是“移動博物館”。2021年9月,有人從泥巴里撈出來一只玩具小熊,“洗到最干凈的程度”,掛在辦公室。
▲仁渡辦公室內的“移動博物館”,掛著從海灘撿到的各種各樣的垃圾
但在海邊清理垃圾并非一件浪漫的事情,人們對抗的是漫長海岸線,這需要耐心與堅持。來自福建泉州的陳省華,今年68歲,組織參與凈灘活動7年,逐漸把家鄉海邊的垃圾山變成了風景線。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仁渡”)關注海洋環保多年,負責人劉永龍感慨,隨著時間推移,“價值感在衰退,撿垃圾是我直接能看見的減少垃圾的方式,只能一點點、一件件去做?!?/p>
“能撿幾個算幾個”
2021年9月12日,還是陰天,厚重的云壓得很低,天氣預報說次日臺風“燦都”會過境上海。
仁渡已提前跟一家企業溝通好組織企業員工到海邊撿垃圾。上午11點,劉永龍等志愿者登上大巴車,從仁渡所在的浦東新區出發,到閔行區接上企業員工,目的地是位于奉賢區的海灘。
在車上,志愿者夢潔向大家講童年的海岸線。她是廣東惠州人,從小在大亞灣的海邊長大。她小時候,海灘天然、沒什么垃圾,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人潮涌入,垃圾量也一起增長,“并不是說現在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如以前,其實是提高了,但人流量太大,以前可能只有10個人來,現在1000個人,垃圾量就多了?!?/p>
▲9月12日,參與海灘清潔的企業員工與仁渡志愿者們合影
2011年,日本大地震伴隨海嘯的相關報道讓夢潔至今印象深刻。她回憶,在當時的視頻看到,海嘯后的日本沿海一片狼藉,不管是岸邊還是海上漂浮的。像這樣由于自然災害而被卷入海洋的垃圾,數量龐大,幾乎什么東西都有,“日常垃圾人們有善心不會丟,但自然災害是難以避免的?!?/p>
她曾在幾年前從上海到北京出差,時間大約一周,剛好是北京污染指數爆表的時候。白天她要帶很多外國人逛故宮、長城,做大量的講解。第二天,她的嗓子完全不能說話。那是她第一次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切身體會,后來便經常參加環保志愿活動。
孫娟剛加入仁渡不久,這是她在公益領域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她曾去香港念書,常在街頭看到募捐活動,很多媽媽帶著小朋友拿著工具、展板和小布袋,寫著“請支持××”,支持的話會把小貼紙貼在衣服上。孫娟原先不理解為什么孩子小小年紀要頂著大太陽站在地鐵口募捐。后來,她支持了一次這類活動,小女孩遞給自己一張可愛的貼紙?!艾F在我還記得她的眼神,大眼睛望著我,哪怕不是為了公益組織,僅僅是為了小女孩勇敢直面我,”直到多年后,孫娟轉來公益領域工作,都還記得那個曾打動她的小女孩。
孫娟喜歡旅行,約朋友去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