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之路 | 100張中國臉
沒有人能說“人生只能是這樣”,只要敢于夢想、付諸行動,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人生之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這樣一群有心人,他們突破身體極限,詮釋生活的精彩;他們突破科研現狀,探索未知的世界……在這條#突破之路#上,他們身體力行地展現出人生追求永無止境。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陳光炅(盲人作家):10年創作數百萬字,在文學中尋找光明
失明前,陳光炅的職業規劃是成為一名律師,但失明讓他不得不改變未來的方向。失明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他不斷探尋生命的可能性。直到他開始在黑暗中練習跑馬拉松,生活也開始出現轉機。隨著黑暗中的馬拉松跑得越來越順暢,機緣巧合之下他出版了紀實小說《黑暗馬拉松》,講述自己成為一名馬拉松選手的故事。
除了《黑暗馬拉松》,他在黑暗中還寫過多部文學作品,《奇跡天地》是他以自己為原型來寫的第一部小說。陳光炅在文學世界中的探索,讓他在黑暗中尋找到這個世界的獨特光明。
2.蔣海琦(曾獲奧運獎牌的上海水警):巔峰時期退出泳壇,扛起水上救援重任
黃浦江水上巡查警察蔣海琦曾是一名職業游泳運動員,在倫敦奧運會男子4×200米自由泳的比賽中,他與隊友以出色的成績拿下中國男子游泳首枚奧運獎牌。
不過,為了追逐兒時的警察夢,蔣海琦在巔峰時期選擇退役,加入黃浦江巡警隊伍,承擔起救援落水者的職責。在警隊中,他刻苦提升開船、救援等技術,并充分發揮游泳特長,幫助集體提升水上救援能力。雖無“獎牌光環”,蔣海琦卻不忘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3.馬隆龍(中國生物質能研究領軍人物):耗費半生心血,助力新能源發展和突破
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馬隆龍長期堅守在研究道路上,為祖國新能源的發展和突破奉獻了半生心血。
為了實現生物質的高效轉化與高值利用,數十年來,馬隆龍辛勤躬耕,不斷攻克難關,先后發表論文230余篇,授權專利七十余件。在他的努力下,秸稈(不適當處理就會產生污染)由田間廢棄物變成航空燃油和化學品。雖然艱辛,但對于馬隆龍而言,為祖國各新能源的發展和突破奉獻所有,就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4.史冬鵬(中國男子田徑運動員):職業生涯三次登上奧運會賽場,并在多項國內國際大賽中登上領獎臺
37歲的史冬鵬是首任雄安新區體育總會主席。在此之前,他與劉翔一起并肩作戰多年,兩人是110米欄項目上的中國“雙子星”。
從10歲進入保定市少年體校到30歲退役投身體育建設,史冬鵬參加了二十多場大型賽事,跑出了13秒19的最好成績,斬獲了不同賽事的冠亞季軍稱號。在黃種人不占優勢的田徑項目上,史冬鵬不懼艱難持續奮斗20年,親身詮釋了“努力才是衡量一名運動員是否優秀的標準”。
5.王智偉(倫敦奧運會男子50米手槍銅牌獲得者):多次代表祖國站上世界領獎臺,為山西省射擊運動項目培養新的“神槍手”
一路走來,射擊運動員王智偉多次代表祖國站到世界領獎臺上,讓人們看到了他在賽場上的從容不迫,聽到了他在賽場上打出的每一發槍聲。與此同時,他更是一名情系家鄉的“神槍手”。擔任省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射擊隊總教練的他,默默地為發現苗子、培養苗子、發展山西省射擊運動項目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王智偉說:“小時候,家鄉培養了我,我現在回來培養后備力量,是理所應當?!?/p>
6.徐恭義(中國首位約翰·A·羅布林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他設計的橋梁成為中國建造的技術名片,讓世界同行看到中國工程師的創新貢獻
徐恭義,中國中鐵特級專家,大橋總設計師。他在中國山水間架起一座座大跨度的橋梁,澳門西灣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每一個響亮的名字都代表著他的心血。他主持設計的大跨度懸索橋、斜拉橋刷新了許多世界紀錄,讓世界同行領略到中國橋梁的設計水平與技術實力。
2018年,徐恭義獲得具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約翰·A·羅布林終身成就獎,同年還獲得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國際成就獎,兩項大獎他都是中國獲獎第一人,2019年被評為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
7.張梁(登山探險家):完成“14+7+2”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的中國第一人
在過去的近20年里,“攀登者”張梁從國內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開始,陸續攀登了珠穆朗瑪峰、馬卡魯峰、干城章嘉峰、安娜普爾納峰、喬戈里峰等令人望而生畏的全世界著名的14座8000米以上山峰。36次攀登,登頂雪山25座。
2005到2008年,張梁先后以探險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極點,2018年6月完成登頂全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成為實現“14+7+2”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的中國第一人。
8.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近幾年,鄭永春在大中小學做科普報告兩百多場,聽眾達數千萬人次,撰寫科普文章兩百多篇,著譯《飛越冥王星》《太空地圖》《火星零距離》等十余部科普圖書。
他是全國十大科普人物,2016年,他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鄭永春認為,只有更全面地理解自然,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做科研的目的。
9.張宇識(演繹“跨界科普”的青年科學家):“脫口秀式”科普,讓科技知識更“接地氣”
一面是說學逗唱的脫口秀達人,一面是研究微電子數年的理工博士,“85”后小伙張宇識一直游走在這兩個看起來完全“不搭界”的角色之間。他創新“科學脫口秀”的新型科普方式,推動科技知識傳播。
多年來,他努力平衡科研與脫口秀的時間與精力,不論在舞臺上,還是實驗室里,都絲毫不馬虎。大多數時間,他孤軍奮戰,探究如何以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話術,將專業知識變得更接地氣。雖前路茫茫,張宇識卻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