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路 | 100張中國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生成長路上,老師像是燈塔,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有這樣一群人,一直堅守著#教育之路#。當中有守護大山夢想的引路人,有以科技助力教育升級的先驅者,還有創新育人理念的拓荒者。在教師節這天,讓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為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阿勝子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瓦都小學校長):扎根鄉村教育一線,通過科技賦能推動傳統教育變革
2014年從事教育工作后,阿勝子曲發現,科技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傳授知識。長方體可以在屏幕上隨意反轉或拆分;火紅的太陽和湛藍的地球可以在屏幕上自由轉動;現代化的技術可以讓孩子們能更直觀、更直白地學習抽象的知識。
此后,阿勝子曲便致力于在鄉村學校推廣電子白板一體化全覆蓋、電教化(信息化教育)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并培養專業化的多媒體技術人才。
2.曹本華(信息化教學實踐者):支教三年,讓信息化教學的智慧在偏遠山區落地生根
曹本華是四川布拖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掛職),深入鄉村支教三年。在這之前,他是一名高級教師,扎根在佛山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
支教三年,曹本華致力于在當地推廣“互聯網+教育”模式,為當地學校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曹本華躋身廣東省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專家之列,是最早在學校推行信息化教學的實踐者。
3.陳君輝(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混凝土項目首金獲得者):發揮金牌選手“傳幫帶”作用,推動技工教育事業
畢業于廣州城建技工學校建筑施工專業的陳君輝,與隊友刻苦訓練,奪得世界技能大賽國內混凝土項目首金。
作為金牌得主,他從一名學生變為廣州城建技工學校的一名實訓教師,發揮自己作為金牌選手的“傳幫帶”作用,積極地貢獻自己訓練和比賽的良好經驗,推進世賽成果轉換及應用,為技工教育事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極貢獻力量。
4.李慧坤(廣州荔灣童聲合唱團團長):專注合唱教育普及,用合唱傳遞育人理念
李慧坤是荔灣童聲合唱團團長兼指揮,在廣州荔灣區青少年宮任教15年。兒時參加校外合唱團的經歷,是她邁進合唱殿堂的第一步。畢業那年,她毅然選擇成為一名童聲合唱團教師。
她帶領的荔灣區荔灣童聲合唱團參加了三次世界大賽,并獲得三個世界金獎冠軍。2020年,李慧坤帶領合唱團的孩子和貴州畢節團結鄉小學的孩子組建了一支大山里的合唱團。李慧坤認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孩子都應有音樂相伴,她希望能點燃鄉村學校的音樂夢想。
5.廖杞南(美麗中國支教項目CEO):一起舉手,育建美麗中國
2004年,本科剛剛畢業的廖杞南參加全國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在廣西桂林山區開展支教志愿服務。2013年,經過“對自己人生志向與專業特長的反復權衡”,廖杞南最終決定辭去公職,正式加入美麗中國團隊,承擔起美麗中國的運營支持、項目拓展、政府關系支持等工作。
美麗中國致力于將優秀的教師輸送到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培養為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而長期奮斗的青年人才。廖杞南一直躬身力行,全力推進美麗中國這項教育公益事業的發展。
6.羅松江村(鄉村教育建設者):打破鄉村教育困境,帶領孩子擺脫無知、走進光明
羅松江村是有著11年教學教齡的鄉村老師,曾經在西藏丁青縣巴達鄉中心小學當過校長。任教期間,他深切感受到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條件、教師的職業環境等原因,鄉村留不住老師。任鄉村校長時,他需要天天服務學生、老師、家長,雖然很累,但他覺得心里特別舒服。當他看見純樸的孩子們在成長時,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對于他來說,作為一個老師,把孩子們從無知的黑暗中帶到光明里,是無比光榮且非常重要的事情。
7.葉連平(“全國助人為樂模范”,2019年感動中國提名人物):為教育事業奉獻四十余年,用螢火蟲般的亮光,守護講臺下的孩子們
1928年葉連平出生在山東,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1978年他受聘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的老師,開啟了教育之路。退休那天,他趴在桌子上大哭,舍不得講臺。而退休后的他又投身貧瘠的鄉村教育事業,自掏腰包創辦“留守兒童之家”,花光三十余萬元積蓄。
如今的葉連平已經93歲,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將一生奉獻給教育的他,曾提名感動中國人物,并獲得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等稱號。
8.楊小玲(北京殘奧會開幕式演出手語指揮,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跨入無聲的世界,用愛溫暖“無聲天使”
1990年初夏,楊小玲無意中看到一群聾啞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談不上姿態,談不上美感,動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們的那股子認真勁,讓她的眼淚“刷”地掉下來。就這樣,心系聾啞孩子的楊小玲,放棄了保送讀大學的機會,執意選擇了武漢市第一聾校,成為了一千余名寄宿學生的愛心港灣。
多年來,楊小玲先后為中殘聯藝術團、全國各特殊高校輸送了多名優秀舞蹈人才,她的先進事跡也以《道德講堂》和匯報交流等形式在社會上進行了兩百多場宣講,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被聾啞孩子親切稱為“鼓舞媽媽”。2017年榮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8年被中宣部授予“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
9.詹雯(納雍縣支教校長):成為1600名孩子的“校長媽媽”
2017年,詹雯到貴州省納雍縣支教一個星期,被孩子們對山外世界的渴望所打動。自2018年起,三個月支教期滿后,因納雍師生深情懇求延期,她又放下臨近高考的孩子和八十多歲高齡的父母,主動申請延期三年。
詹雯用最短的時間深度調研納雍縣三百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通過跑鄉鎮、下學校、進課堂實地調研,提煉總結出天河-納雍教育幫扶“三互三理三管三延”模式,并被貴州全省推廣。支教期間,她作為納雍天河實驗學校首任校長,打造了一所具有生命溫度的學校,成為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樣板學校,組織開展校際交流達13000人次;促成華南師范大學研發的首間AI人工智能+教師能力提升實驗室(天納空間)落地納雍,打造了9間“夢想教室”,極大推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