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00年前,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用獨有的方式抒寫屬于她的時間,詮釋對中國、對世界的理解,從稚嫩走向成熟,并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取得了輝煌也經歷過曲折,獲得了掌聲也經歷過苦難。讀懂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方能看清中國過去的一個世紀。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南方周末》策劃大型特別報道“百年征途”,回望一個政黨的百年身影。
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展現共產黨人的求索歷程。
城市巨變
-
雄安,成長進行時:“把城市輕輕放進這片空間”
此刻,誰也無法下結論,這將會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梢灶A估的是,這是一座會自我學習的城市。和雄安的千年使命相比,規劃和建設的四年,是這座城市重要的成長期,未來則有無限可能。 規劃師首要考慮的,不是哪里可以建設,而是哪里不能建設?!跋戎簿G護綠,后建城,把城市輕輕放進這片藍綠空間?!? 來自首都的一些機構已在雄安次第安家。著名的“三校一院”中,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校舍已經封頂,宣武醫院還在建設。 未來生活在雄安的人,抬頭看不見麻雀在電線桿上多嘴,因為電線都被巧妙地安置在了地下。 350公里之外的張北,大風推動風機轉動,這些遠道而來的風電點亮了雄安的燈。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
專訪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我們只治理‘人造’沙漠”
“我們治理的,是距今一萬年以來新增的沙漠,稱之為人造沙漠?!币驗檫@些沙漠(化)的形成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沙塵暴是個自然現象和自然過程,沒有沙塵運輸,我們的黃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其實沙塵暴和土地沙化沒有太大的因果關系,再強調一遍,沙塵暴是個自然過程?!? 要樹立一個新理念,“沙漠是資源,大漠也美麗”?;哪且粋€獨特的生態系統,能產生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
寧夏沙坡頭:沙漠不等于“沙魔” 從草方格固沙到實驗室測沙
“沙坡頭的意義不僅僅是草方格的成功,這里也是新中國沙漠科學研究的起點?!? 作為沙漠生態研究者,李新榮并不像前人那樣將沙漠視為“沙魔”,反而對沙漠帶有一絲溫情?!吧衬彩且粋€生態系統,固沙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非一定要在沙漠里植樹造林?!? 得到世界認同的中國治沙模式,已不只一個沙坡頭?!爸袊郎持紊橙〉玫某晒钊瞬毮?,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中國模式?!?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勇: 在蛇口邁出第一步
發展之后的深圳也很快地意識到來料加工、污染程度高的工業不具備可持續性,走到發展“三資企業”的道路上。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蛇口工業區: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
“一條小街,兩個世界,他們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很荒涼,怎么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呢?一定要想辦法把沙頭角發展起來?!? “那時港幣算外匯,可值錢了,港幣四毛七兌一塊錢人民幣?!? 在蛇口工業區成立的南山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首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嘉興,南湖邊小城百年蛻變
這家公司如活化石般穿越百年,見證了嘉興這座夾在滬杭之間的小城,隨著中國經濟的激蕩浪潮,如何從農業社會進化到遍布“隱形冠軍”的工業社會。 “上海土地很緊張,房價一漲,工業沒法在市內辦,所以上海資本往嘉興流,給嘉興增添了很多現代化的制造業、服務業,提升了產業結構?!? 嘉興離上海、杭州近,隱形冠軍企業給大城市企業做配套起步,同時也獲得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機會。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
同濟大學教授萬立明談百年“紅色金融”: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
發行公債、股票,成為革命根據地籌集資金、解決財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后,陳云“臨危受命”,在上海打贏了沒有硝煙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1980年代末“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靜安(上海)證券業務部”設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真正活躍了起來。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
黃浦路15號,見證上海金融風云
1992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敦促,“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干??!”從1992年直到2007年金融危機前,上海經濟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開業頭一天,滬市股票的成交額只有49萬,今天滬深兩市成交額突破8000億。相隔三十年,當時誰都不會想到有這樣的速度、這樣的規模?!?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紅色地標
-
紅色地標丨尋找李大釗,發現陳獨秀:海外紅色影像“獵人”
“那個館光是打車就要一個半小時?!边@位漢學家埋怨太遠,李玉貞投其所好,許諾“送兩瓶啤酒在路上喝”,漢學家這才一口應下。 他們并不知道,在1964出版的《羅易回憶錄》中,同一段影像的截圖曾被用作配圖。并且,左下角的東亞男子被視作“印度支那代表胡志明”。 “一開始,我們干勁很大,想把中共一大代表的影像全部集齊?!蓖翮胧匕l現,挖掘檔案、辨別人物,精細,且艱難。 稀缺性勢必帶來利益的糾葛,吳瓊發現不少早期歷史影像的真實性“尚待考證”。 -
紅色地標丨“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一個苗寨的振興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是湖南省內第一批。脫貧之后,十八洞村的發展方向率先轉向鄉村振興,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八年來,見證十八洞村變化的孩子們也逐漸長大了。2013年后,十八洞村陸續走出二十多名大學生。2021年村兩委換屆,新任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專以上學歷的占了80%。 1996年出生的施林嬌,是村里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疫情過后,她決定留在村里,陪伴爺爺的同時,繼續探索短視頻和直播。她看重的是這個村莊的發展機遇。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鄉村貧困的共性是“現代性缺失” :對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
在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社會環境中,僅僅通過個體的努力來改變貧困的命運會越來越難,因此我們更需要從制度層面增加供給,比如為貧困群體提供“兩不愁三保障”,幫助他們補上福利的缺口,這就是脫貧攻堅的意義。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專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趙建軍:“綠色政績觀在各地落實中仍有欠缺”
作為一個小村莊,余村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在于,余村的村干部都有見地,在關停礦山后堅持“兩山理念”,“一屆接著一屆干”,久久為功,逐漸摸索出這套辦法。 綠色政績觀的推行,尤其在近年來的生態發展與脫貧攻堅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綠色政績觀在各地落實中仍有欠缺,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還有市場。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兩山論”發源地安吉余村:在綠色發展中“造血”
“兩山論”在余村提出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余村時,這里已經完成一次刀刃向內的“革命”:村集體決定關停礦山,發展生態旅游。習近平當場稱贊“這是高明之舉”,并用一句話勉勵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沒有人否認“兩山論”光環給余村旅游業的加成,汪玉成思考的是,如何讓余村在“綠色發展”中能夠自己“造血”。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林中的響箭:上海左翼文藝往事
左聯成立初期,盟員中流行一句話:“一條標語,一張傳單,頂得上一顆紅色手榴彈?!? “就是先把人們分散在指定地點的四周,裝作行人或顧客;一聲令下,便集中起來,喊口號,發傳單,等到巡捕趕來,則又裝作行人或顧客而各自走散”——頗有“快閃”味道。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春天通訊員”吳松營: “當時知道他來,大家真的高興”
我當時聽,就覺得老人家是講給全國、講給全世界聽,中國一定要繼續改革開放,這些話在當時是多么的重要。 深圳最早總結出孺子牛的精神,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繼承了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埋頭苦干。沒有這么多開荒牛、開拓者,深圳起不來。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蓮花山上的紀念
10米高的雕像望向遠方,步伐堅定、衣襟“飛揚”,雕像注視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經濟特區。當年僅有3萬人的小鎮,到了2019年已成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一千三百萬。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廣東什么都要憑票,有46種票證,買火柴要票,買兩塊豆腐要豆腐票?!标愰_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有兩個票,一個郵票,一個股票,股票是改革開放才有的?!? “發展是硬道理”“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及“三個有利于”這些理論,都在1992年1月20日的國貿大廈被記錄下來,隨后傳播至全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河山在上:紅四方面軍的巴蜀記憶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建立了川陜根據地,以奇兵突襲拿下劍門關,以拌桶為船渡過涪江……但是,在七天七夜的百丈關戰役失利后,紅四方面軍不得不北上。 對紅四方面軍來說,艱難的歷程并未畫上句號。不久,他們將組建為西路軍。那些曾走過巴蜀大地的幸存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埋骨寒冷荒涼的河西走廊…… 站在這個含意深邃的時間節點之上,去追尋紅四方面軍曾經跋涉在巴蜀大地上的身影,撿拾遺落在光陰縫隙里的珍珠,擦拭塵埃,它們依然閃耀出理想的光芒。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黨中央啟程進京,西柏坡也就不需要保密了”
中央在西柏坡的時間比較短,從中央工委抵達到黨中央撤離,一共只有一年零十個月,任務也比較單一,就是圍繞打國民黨、建立新中國來布局的,公眾對這一時期的注意力集中在三大戰役這些歷史事件了,西柏坡就沒有那么突出。 晉察冀是老革命根據地,群眾基礎比較好,這也是當時中央工委選址在西柏坡的重要原因,因為根據地一直就是共產黨控制的地方,國民黨情報系統很難滲透。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西柏坡時期的“耳目喉舌”
中共中央駐留西柏坡期間,以西柏坡村為中心,方圓幾十公里內“耳目喉舌”機構的建設,基本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媒體格局。 為便于與中央溝通,胡喬木住進了中央大院。1948年9月,多名新華社編輯從陳家峪搬到西柏坡,開始在胡喬木居住的小院內辦公,對外稱“總編室”,實際成了設在黨中央大院里的“小新華社”。 據胡喬木回憶, 1500字的公報中有500字系毛澤東添加,其中就包括第一句中的“會議在石家莊附近舉行”,罕見地打破了以往對中共中央所在地嚴格保密的慣例。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箭桿胡同9號:陳獨秀的“司令部”
從1917年1月到1920年2月,箭桿胡同9號,對于陳獨秀來說,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然而,作為《新青年》的編輯部,它卻是一個時代的坐標。 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的使命——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并且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我們仰望的星空。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革命后代趙戰生——每次回延安都會有不同心得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延安時期的“窯洞大學”
大批文化名人、青年人奔赴延安。那時,共產黨對抗戰干部的需要也尤為迫切,迅速培養這些青年, 成了培養干部最有效的途徑。已有的抗日軍政大學已不能滿足需要,急需新辦一批學校。 張聞天這樣的高級干部曾留學西方,對國外高校學科化教育更為青睞。大刀闊斧地搞專業教育,備受關注,卻也招來批評,批評者認為學校應該按照社會實際需要來辦學。 國共兩黨又出現大規模摩擦,國民政府停發了給共產黨軍隊的軍餉,并開始經濟封鎖。邊區經濟困難,來延青年人數驟減,前線又需要干部,1939年,中共中央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延安的學校向外分流發展。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悠悠汀江見證
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花落知春殘,一任風和雨。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 讀罷這首《卜算子》,宋希濂理解了瞿秋白的心跡,情知誘降已成泡影。宋希濂后來如此回憶:“他外表體弱神傷,心中卻有一把利劍,迫使我步步退守……”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轉折之城”遵義:紅軍在此休整的12天
在遵義,長征途中的紅軍第一次受到百姓的歡迎,并成立了途中首個縣級政權。長征路上,遵義是紅軍唯一成立了警備司令部的地方,也是唯一發行過貨幣的地方。 連吃敗仗的紅軍決定轉道遵義。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決定“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15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紀念館原副館長談遵義會議:“轉變不只在那三天”
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上,黨內領導人逐步認識到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并形成共識。之后的扎西會議、茍壩會議、會理會議等,又進一步明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新一代領導集體。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15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逃向中國:尋找東江縱隊營救盟軍舊地
二戰中,在香港淪陷后,東江縱隊展開對包括英軍戰俘、美軍飛行員在內的的搶救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合計搶救盟軍人員有89人之多,都是從香港轉入今天的深圳地區再護送到內地。 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營救,促進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直接促成了英軍戰地服務團和中國共產黨與美軍情報的交換。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重訪黃埔軍校:“生機勃勃的黃金時代”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學者談中共創建史研究:還有很大空間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赤水橫空:1935年的紅色傳奇
赤水河畔的一些老人在說起紅軍時,習慣稱紅軍先生或是蘇先生。紅軍先生好理解,蘇先生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在赤水河兩岸行走多日,并與那些紅軍遺址不期而遇:一座不起眼的茅草屋,可能是毛澤東或周恩來的住地;一座破舊不堪的小廟宇,可能召開過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一片開滿野花的山坡,可能有過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決斗……考察良久,終于恍然大悟了“蘇先生”的含義。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走進一大會址,重訪1921 ——歷史細節“像地圖一樣展開”
一大代表之一陳公博與新婚妻子當時住在大東旅社, 五十多年后,陳公博當初的這一無心安排,卻成了破解會議召開時間的關鍵細節。 有人質疑黨史研究對于細節的苛求。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玉菡回應: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堆疊在一起,“成為歷史的大潮,足以改變時代的方向”。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