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國“兩會”已近尾聲,中國下一個5年征程即將開啟。本期《南方周末》聚焦“十四五”,呈現部分省市發改委主任及省會城市市長關于下一個5年的想法和辦法。專題報道直面“十四五”期間可能出現的焦點和痛點問題,并探討解決之道,對未來作客觀展望。
2021全國兩會特別報道·關注“十四五”
-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龔明珠談“十四五”:建設現代牧區迎來歷史機遇
雖然草案并沒有設定具體的量化目標,而是以定性表述為主,但其實隱含了定量表述。 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領域、全方位推動發展綠色轉型,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
脫貧“摘帽”后,鄉村如何振興
汪三貴認為,有必要重新研究過去幾年的扶貧政策,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調整,哪些要取消,做好了這一步,“我們就有希望把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小”。 相比于扶貧,鄉村振興需要匯聚更強的力量?!耙援a業興旺為例,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業發展,還要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就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專訪長春市市長張志軍:推動“節點城市”轉向“樞紐城市”
“‘十四五’期間,我們提出的預期目標是,經濟總量年均增速達到6.5%左右,把長春建設成為常住人口超100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特大型現代化城市?!?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碳中和“出圈”: “倒逼我們下更大的決心”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兩會,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有的還形成了正式的提案、議案或建議,關注碳的代表委員領域不僅來自能源行業,還有農業、海洋、金融、法律,甚至互聯網企業。 “相比于過去針對污染物的環保治理模式,碳中和是一個更高的要求,也倒逼我們下更大的決心,深化能源結構改革?!?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十四五”開局之年, 如何破解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首次明確提及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并明確加大保障房和租賃住房的建設,加大土地供應。 “以常住人口增量為主要標準供給城鎮用地,地隨人走,推行新人地掛鉤”。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教育老話題,十四五新解法 ——從作業批改到教育公平
當前主要還是通過學生分數和升學情況來評價中小學教師?!皩蠋煹脑u價模式如果不變,你讓老師們如何不應試?如何真正給學生們減負?” 過去一年,周洪宇專門對城鄉在線教育暴露的問題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城鄉教育的差距就是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差距主要在教師。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地方發改委主任談“十四五”規劃
“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在五年規劃史上這是第一次。 河南具有1億人口和6500萬勞動適齡人口,高考考生和考研考生人數全國第一,我特別關注的一點就是國民素質提升。 在過去的五年規劃中,涉及國民素質的內容往往是放在民生保障部分,“十四五”規劃將這部分內容單獨成篇表述,就是著眼于解決“教育、健康、養老”這一貫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三件大事。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十四五”科技創新: 向“創新驅動”轉型
“2021年兩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應該是近年來兩會中最高的?!? “我們在基礎底層理論、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多不足,與世界一流強國還有差距?!?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2021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兩會之聲
-
全國兩會結束后,他們都做了啥
兩會閉幕后,留京的省領導中最活躍的當屬吉林省領導了,他們不僅在北京舉辦了多場活動,還和距離四千多公里的新疆開展了省際合作。 這些省領導拜會的部委中,最熱門的是農業農村部。3月11日和12日兩天,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北京先后見了4個省份的領導,分別是遼寧、四川、江西和黑龍江。 -
全國人大代表劉小兵:“要實現有效監督,最好的辦法就是信息公開”
“政府要加強自我監督,最好的辦法就是承諾信息公開,所有公共權力、公共資金的運行使用結果、過程,你都要公開?!? “更多依靠間接稅,高收入交得低,低收入交得高,反而擴大差距了。最好的辦法應該是以直接稅為主?!?/div>28個案例寫入最高檢報告, 深刻反思“紙面服刑”等“大案”
從來就沒有“小案”,如何處理這些在群眾身邊發生、在大量民間糾紛中產生的案件,最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是不是公平正義。人大代表林勇:建議“夫妻合休產假”,男性承擔更多育兒責任
2021年3月6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查。草案中出現了“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的表述,多了一個“父”字,讓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和專家頗為振奮。劉世錦:“不急轉彎”是為了“最終轉好彎”
“如果說發達經濟體是一個蘋果的話,他們已經熟透了,而中國只熟了一半?!倍@“剩下的一半”的機會,被劉世錦稱為結構性潛能。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用手語“唱”國歌的她,建議提高殘障學生受教育質量
我國地域大,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語“方言”,大致可以分為北方手語和南方手語,所以要開展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的研究,前提是必須掌握、收集全國各地的手語表達,最后才能確定哪個詞用什么手語表達。 截至2019年末,當年在校殘障學生總數為79.46萬人,其中近40萬殘障兒童就讀于普通學校,并且隨班就讀的殘障學生人數逐年上升。然而現實中,殘障學生在普通學校獲得的教育質量仍不樂觀。眼底病成致盲首因,全國人大代表李甦雁:推進眼科疾病的規范化治療
目前中國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譜已由過去的沙眼、白內障轉變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齡相關、代謝相關性眼病。 眼底疾病與“拖得起”的白內障手術不同,如果錯過治療的窗口期,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鞍變日暇拖裾障鄼C的鏡頭,不好用可以換,但眼底就像底片,出問題很難修?!? 眼科醫師的數量夠了,質量還不夠,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比較突出,能進行專業眼底病診斷的醫生僅約三千人。全國政協社法委主任沈德詠:建議在深圳設立大灣區商事法院
訪談人物:沈德詠,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賢良談網絡空間治理:應盡快解決“卡脖子”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作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時講道,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這是首次將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我(任賢良)在宣傳和網信領域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薄熬W絡安全、信息化和網上意識形態等工作由‘九龍治水’向‘全國一盤棋’轉變?!?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政部原副部長宮蒲光:“應規范網絡個人求助行為”
在志愿服務記錄、激勵保障、服務實施等具體方面,還是“兩張皮”,許多制度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從中央指導組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中央指導組的到來,就是增強防控力量,就是為湖北協調一些重大事務,包括湖北協調不了、無力協調的方面。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部委“趕考”這一年
-
商務部:增長1.9%,穩住外貿“基本盤”
2020年,全國貨物進出口32.2萬億元,增長1.9%,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外貿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均創歷史新高。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公安部:防疫與基層建設并進
根據公安部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各地共接報處置涉疫報警求助近兩百萬起。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交通運輸部:打造社會“生命線”
交通運輸不僅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線”,當復工復產到來之時,還需扮演好“先行官”的角色。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教育部:經過大風浪,扛過“連環考”
為了讓八百余萬畢業生能找到工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甚至親自給各省負責人寫信,呼吁他們幫助推動畢業生就業工作。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民政部:脫貧“收官”,“把底兜住”
民政領域將有哪些重大的工作規劃,民政部部長李紀恒回答,他最關注三個問題,“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和“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國家發改委:豬肉、口罩、GDP
受各地補貼政策刺激,2020年6月以來,汽車消費連續5個月保持兩位數高增長,中國汽車業結束了為期兩年多的寒冰季節。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國家衛健委:應對疫情“大考”
“抗擊疫情和健康扶貧,是國家衛健委2020年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